



程維嘉
我國首部生態保護紅線藍皮書《中國生態保護紅線藍皮書(2023年)》(以下簡稱《藍皮書》)日前正式發布。這是繼今年我國生態保護紅線劃定工作全面完成之后,生態保護紅線制度建設取得的又一標志性進展。
生態保護紅線制度是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的代表性成果和生態環境保護的重大制度創新,從全世界來看都是獨一無二的創舉?!端{皮書》首次系統總結了我國全面完成生態保護紅線劃定的歷程、方法、成果和實踐案例,提出了加強生態保護紅線監管、完善生態保護紅線制度的思路和建議,向全世界展示了生態文明建設的中國實踐。
《藍皮書》顯示,全國劃定生態保護紅線面積合計約319萬平方公里,涵蓋我國全部35個生物多樣性保護優先區域、90%以上的典型生態系統類型。這意味著全國占陸域國土面積30%以上的區域被劃入了生態保護紅線,一方面讓人類開發活動有了邊界,另一方面為各種生物提供了生存繁衍的空間。通過劃定生態保護紅線,我國自然生態系統最重要、自然景觀最獨特、自然遺產最精華、生物多樣性最富集的區域將得到完整保護,可以依法依規實現統一管理和監督,彌補了以前沒有納入保護地造成的管理缺位,也解決了保護地相互之間交叉重疊、多頭管理等管理難題。這對于維護國家生態安全、維護自然生態系統穩定可持續、促進高質量發展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
建立嚴格的管控體系,實現一條紅線管控重要生態空間,確保生態功能不降低、面積不減少、性質不改變,是習近平總書記的殷殷囑托。生態保護紅線是國家生態安全的底線和生命線,關乎充分發揮自然生態系統生態功能、維護國家生態安全,也關乎子孫后代生存發展和中華民族永續發展,必須牢牢守住、決不動搖。生態保護紅線劃定難,嚴守更難。在謀發展、上項目的時候,一定要保持清醒的頭腦,決不能突破生態保護紅線。
近年來,生態環境部一邊與自然資源部共同推進紅線劃定和評估調整,一邊在生態保護修復上強化統一監管,堅決守住生態保護紅線?!渡鷳B保護紅線生態環境監督辦法(試行)》已經明確生態保護紅線生態環境由誰來監督、怎么監督、監督結果如何應用?!蛾P于加強生態保護紅線管理的通知(試行)》則進一步規范了占用生態保護紅線審批。對于生態環境部門而言,就要落實好對生態保護紅線生態環境監督工作的各項要求,讓制度硬約束充分發揮出應有的作用。
生態保護紅線不是無人區,允許對生態功能不造成破壞的有限人為活動,因此,生態保護紅線監督的關鍵和難點都在人。要防止各類人為活動的過度干擾導致生態功能下降、生態破壞發生,就要不斷強調生態保護紅線的保護優先地位,強化對生態保護紅線調整、開發建設、生態破壞問題、生態保護修復工程等的監督執法。既要防止任意改變生態保護紅線用途的“偽生態、真破壞”等生態修復形式主義問題,也要避免不合理調整生態紅線導致的生態保護紅線面積減少、破碎化及“以次充好”情況發生。
保護重要生態空間就要一條紅線管到底,確保生態功能不降低、面積不減少、性質不改變,以強有力的剛性約束,為子孫后代留下寶貴的自然資產和山清水秀的美麗家園。